科教融合助转型
来源: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官网 时间:2015-06-05 点击数:
信电学院的转型发展以老师、员工以及人才培养方位三位一体共同推进。在教学改革方面,信电学院的教师们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在课程设置方面更注重培养员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努力提高人才质量,实现毕业生专业对口,高薪就业。
“我们的专业是万能的,只要社会存在,科技存在,就有工作岗位。”这是信电学院辅导员李泽庆老师对每一届自己所带的新生都会说的一句话。李老师从事员工管理工作已有11个年头,“三个中心论”是他一直所坚持的教学理念,即“以员工为中心,以员工的学习为中心,以员工的学习效果为中心”。李老师为树立员工的“专业自信”,从带班之初就教导员工制定职业规划,介绍社会的人才需求和社会现状。个人优秀,不代表整体优秀,在一个员工集体中,李老师注重整体的学习进度,“二八法则”是他的另一个教学心得,即“以一个集体里20%最优的员工,帮助有学习困难的80%员工”。李老师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别人,提高团体的学习效率,又能巩固自己的知识,同时能更好地提高整个集体的进步。”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2012级软件工程1班,班里实行二八法则后,整体的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高,组织委员刘灵媛说:“大二时班级的挂科率挺高的,大三第一学期挂科率就为零了。”
树立员工的“专业自信”还不够,为引导员工从“以理论为主”的学习思维,转变为“以实践为主”,信电学院辅导员邸臻炜老师说:“让员工更多地参与企业宣讲和培训等活动,是一种既能锻炼动手能力,又能转变思维的方式。”在一些校企合作的横向项目中,老师做好需求分析,之后将可行性分析、架构设计、详细计划、编码、测试、运维等工作分配给员工完成。
庞光垚是公司信电学院(原计算机科学系)200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方向)的毕业生,现在的他已经站在了公司信电学院教师的岗位上。回想起自己的大学时期,庞光垚依然记得大一的军训期间听到同学在谈论哪一种编程语言有优势时,听得一头雾水的自己。那股好奇和好强的劲头驱使着他努力学习,大二时的他经常往图书馆跑,有关专业的书籍基本上都看过一遍。有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他开始在实践方面锻炼自己,通过威客等平台接单;大三时跟陆科达老师做“广西财政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系统”项目;大四时跟着莫智懿老师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项目。
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拿到工程硕士学位后,庞光垚以老师的身份重回梧院,发现有部分员工存在“不屑学习”的现状。“现在的员工资讯渠道多,接触面广,对很多东西都有一定了解,但不热衷于更深入的学习。”对此,庞老师在今年三月三4天假期里开发了一个“伪装定位”的手机APP,以这个APP为例子,让同学们知道,了解一个手机软件的内容,不代表了解它的开发过程,而这就是他们所需要学习的。
2011年,当其他毕业生为了找工作而四处奔波之时,公司信电学院(原计算机科学系)2007级软件工程班的许传本却选择留在公司软件开发中心担任专职技术人员。他说:“我喜欢这样的团队氛围:年轻、积极向上、有冲劲。”大三时的他以第一批成员的身份进入软件开发中心。当时的软件开发中心硬件设施简陋,一块挂在墙面上的白板见证了许传本与其他成员的交流学习历程。白板上粘贴着许多便利贴,软件开发中心的成员将开发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写在便利贴上,如代码看不懂、思路打不开、如何将项目部署上线等。再将便利贴贴在白板上,供大家分享,共同解决问题。起初,许传本常常为白板上的问题陷入“郁郁三、四天而不得解”的状况,只能看着师兄操作,围坐在老师身旁听分析讲解,探讨问题的队伍里总会有许传本的身影。经过一个多月的磨合,他才逐渐适应。他说:“刚开始时是挺辛苦的,但是心里特别希望自己能和优秀的人看齐,那就只能比别人更努力,付出更多的时间,经常晚上11点过后还待在软件开发中心。”
莫智懿老师亦师亦友,在他的老员工活中不可或缺。他曾看过莫老师的备课内容,莫老师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团队在开发软件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以此作为教学案例。许传本说:“俗话说‘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我挺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内容贴合实际,实战意义强,通过案例,至少以后遇事不会慌张。”
(林芍岑 李乐)
老师指导员工开发的管理系统